兒童學好大提琴的三大關鍵點
發(fā)布者:網(wǎng)上發(fā)布
??大提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世紀末,是一種叫做“低音維奧爾琴”或“膝間維奧爾琴”的15世紀的樂器演變而來。維奧爾琴的體積不像大提琴那么大,弧形也不那么明顯,但演奏時可以夾在兩膝之間,像大提琴那樣用弓拉奏。那么作為家長的我們想要寶寶學會這一項樂器,需要準備些什么呢?下面就一起來看看!
??1、知識準備:寶貝在開始學習大提琴前,應具備一定的音樂基礎,這會使大提琴啟蒙過程事半功倍。所謂音樂基礎,包括音樂基礎知識和音樂欣賞積累。如果寶貝正規(guī)、嚴格地學過一段時間鋼琴,會更有幫助,因為鋼琴演奏對身型、手型的大部分要求也適用于大提琴,并對寶貝的定力有初步培養(yǎng)(或說篩選)。在當今的音樂教育領域,鋼琴就像英語,成為寶貝必修的“第*外語”。所以很多老師建議家長在寶貝學習鋼琴一段時間后,聽取寶貝的意見,幫助寶貝選擇是否學習、學習何種第二樂器。需要注意的是,大部分音樂基礎知識課程的教學主要圍繞高音譜號,而大提琴演奏在初級階段多使用低音譜號。家長應提醒音樂基礎課老師,加強對寶貝辨識低音譜表的認識。
??2、器材準備:家長需根據(jù)寶貝的身高、力量情況為寶貝選購一把尺寸合適的兒童琴(及匹配的琴弓)。市面上常見的兒童琴有1/8、1/4、2/4、3/4、7/8等不同規(guī)格,基本可滿足4歲到12歲兒童的身材需求。選購琴型請一定秉持“不將就”的態(tài)度,選購*適合寶貝當下身材的型號,而不要存“稍微買大一點,過幾年還能接著用”的想法——將就的演奏會導致姿勢、動作變形,寶貝左手不夠大也會導致音準不佳,損害寶貝的聽辨能力。與樂器配套且必備的幾樣配件是:松香(用于涂抹弓毛,增加弓毛的“抓弦力”)、地墊(用于防止琴腳在光滑的地上摩擦力不夠)、琴袋、譜架。
??3、心理準備:將心理準備寫在最后,恰恰是因為它是*重要的關卡。學習樂器是一場持。家長是否做好準備?在一日工作辛勞后,再用一個小時的時間陪伴寶貝練琴。寶貝是否做好準備?安排好學校的課后作業(yè),每天給大提琴留出一個小時的時間。
??建議一:先買琴
??家長首先要明白,學大提琴與學鋼琴不同。學鋼琴可以不用抬自己的鋼琴去上課(這個是顯而易見的)。而學大提琴則不同,大提琴屬于弦樂,弦樂器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自己使用的,就算是同樣兩把4/4的琴,拉著的感覺會完全不同。學大提琴要先給寶貝買好專屬于寶貝的大提琴。每次上課都要帶著自己的琴,去上課,回去以后,也是用自己的琴練習。學大提琴嫌背琴麻煩的家長,勸您就放棄這門樂器吧,這種思想是永遠學不好大提琴的。
??建議二:不懂音樂的家長照樣可以輔導寶貝在家練琴
??很多家長都沒有音樂基礎,甚至認為只有音樂世家才能培養(yǎng)出音樂人才。這種觀點請及早打消!這種觀點像白蟻一般侵蝕著家長的信心,最終只能走向學樂器中途而廢的結局。家長帶寶貝上大提琴課時,也要全神貫注地一起學習。尤其是啟蒙課時,寶貝年紀較小,理解力和記憶力都跟不上,家長沒有音樂基礎,跟著學也是可以明白的,而且家長要在旁邊記筆記。回去在家練習時,也要根據(jù)記的筆記,指導寶貝練習。學大提琴不是把寶貝丟給老師就完事了,家長的督促和帶領作用是讓寶貝堅持下去的重要動力。
??建議三:不能只為了寶貝有個興趣,隨便學學。
??很多家長持有這樣一個觀點:“我們讓寶貝學個大提琴,也不指望他學得有多好,就是想培養(yǎng)他有個興趣”。其實,這又是一個思想誤區(qū)。要學一門手藝、一向與藝術,從開始定下的目標就一定要學出*,家長怕給寶貝壓力,認為隨便學學就好,其實這就是從思想上放棄的開始。沒有目的性的學習,就沒有動力。在這種思想指導下,學了一年半年的,拉琴還是一塌糊涂,別說興趣了,寶貝看到樂器就煩。人力物力浪費了,反而磨滅了寶貝的興趣,想想就可悲!因此,家長一定要給學大提琴的寶貝定下目標,比如:在初三之前考下9級高考時考特長生加分參加比賽等等目標。就算目標最終沒有達到,但是中間的努力是有目的的,多少也能達到一定的效果。